衰门真可叹,两世误儒科
出处:《再读存心书》
宋末元初 · 方回
每报家书至,心如喜惧何。
欲开疑有故,已读幸无他。
典粥赀财罄,寒饥幼稚多。
衰门真可叹,两世误儒科。
欲开疑有故,已读幸无他。
典粥赀财罄,寒饥幼稚多。
衰门真可叹,两世误儒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家书:家中的来信。喜惧:喜悦和恐惧。
疑有故:怀疑有不好的事情。
幸无他:庆幸没有其他问题。
典粥:典当粥。
赀财罄:财物耗尽。
寒饥:寒冷饥饿。
衰门:贫困的家庭。
两世误儒科:两代人误入了科举之路。
翻译
每次接到家书,心中既欢喜又恐惧交织。想要拆开信封,怀疑会有不好的消息,但打开后庆幸没有其他问题。
家中已把粥卖尽财物耗尽,孩子们在寒冷饥饿中众多。
贫困的家门实在令人感叹,两代人误入了读书求取功名的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再读存心书》。诗中表达了诗人收到家信后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家庭困境的深切关怀。
"每报家书至,心如喜惧何。"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每当接到来自家的书信时,内心既充满了喜悦,又夹带着忧虑和恐惧。这份情感是多重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喜悦,还有对家中情况的担忧。
"欲开疑有故,已读幸无他。"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想要解开心中的疑惑,但又害怕书信中带来的消息。幸运的是,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并没有其他意料之外的坏消息,这让诗人的内心得到了一丝慰藉。
"典粥赀财罄,寒饥幼稚多。" 这两句描绘了家中的困顿状况。"典粥"指的是典当米粮来换取钱财,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非常紧张;"赀财"则是借贷的意思,显示出家庭经济的窘迫。而"寒饥幼稚多"更是直接揭示了家中有许多年幼和无力自保的人,他们面临着饥饿和寒冷,这些都是诗人深感忧虑的地方。
"衰门真可叹,两世误儒科。"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族命运的哀叹。"衰门"指的是家道中落,家族的繁华不再。而"两世误儒科"则是说两个世代都未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这里可能隐含着对传统科举制度的无奈与批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家庭困境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及家族命运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