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出处:《车螯二首 其一》
宋 · 王安石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啖,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
醉客快一啖,散投墙壁根。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
注释
车螯:一种贝类海鲜。烹燔:烹煮。
壳:车螯的外壳。
弃:丢弃。
怜:怜惜。
甘咀吞:甜美地细嚼。
怪:感到奇怪。
论:讨论、评价。
醉客:喝醉的人。
啖:吃一口。
宁:难道。
讯:询问。
医门:医学专家。
翻译
车螯的肉非常美味,因为美味所以值得烹煮。它的壳虽然无味,但被丢弃后却能长久保存。
我曾怜惜它的肉,柔软甜美,喜欢慢慢品尝。
我也曾奇怪它的壳,虽有保护作用却不被重视。
喝醉的人快速享用一口,壳碎后散落在墙根。
难道不能好好收集,拿去询问医生是否另有用途?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车螯二首·其一》。诗中通过对车螯(即蟹壳红)的肉和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事物不仅要注重实用,同时也应尊重其存在价值的哲理。
“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开篇便描绘了车螯肉质之鲜美,以及人们为了享受这一美味而将其烹煮。这里,“由美得烹燔”表达了一种从自然美转化为人间美的过程,反映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壳以无味弃,弃之能久存。”接着,诗人指出了车螯壳虽然没有食用价值,却因其坚硬而能够长久保存。这里,“弃之能久存”隐含着一种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便是看似无用的部分,也自有其价值。
“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对于车螯肉质的怜悯之情,以及对其口感的赞美。这里,“软弱”和“甘咀吞”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又尝怪其壳,有功不见论。”而对于车螯的壳,诗人则表示出惊讶之情,因为它虽然没有被人们广泛利用,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里,“有功不见论”强调了即使是看似无用的部分,也应当得到认可。
“醉客快一啖,散投墙壁根。”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生动图景,即人们在饮酒作乐时,将车螯的壳扔向墙壁和树根。这里,“醉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隅。
“宁能为收拾,持用讯医门。”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愿望,即希望人们能够珍视这些被丢弃的车螯壳,将其收集起来,用以传递信息或求医问药。这里,“宁能”表达了诗人的期盼,而“持用讯医门”则暗示了自然事物在人间生活中的多重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车螯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于自然界中每一部分都应被尊重和利用的观点,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