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下多瑶草,白云山中开士老
出处:《寄友人白云山居》
明 · 区怀年
白云山下多瑶草,白云山中开士老。
古拓空馀瘗鹤铭,新诗偶寄呼鸾道。
近闻结屋清溪阴,烟莎不剪莓苔深。
有时长啸倚岩石,木叶萧萧风满林。
短衣荷篑无人识,日采松花充午食。
藜杖归来及晚钟,前峰月照溪烟碧。
古拓空馀瘗鹤铭,新诗偶寄呼鸾道。
近闻结屋清溪阴,烟莎不剪莓苔深。
有时长啸倚岩石,木叶萧萧风满林。
短衣荷篑无人识,日采松花充午食。
藜杖归来及晚钟,前峰月照溪烟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白云山下的静谧与幽深,以及居住于此的高僧的生活状态。首句“白云山下多瑶草”以“瑶草”象征着山中的珍稀之物,隐喻着山中生活的高雅与脱俗。接着“白云山中开士老”点出居住者为高僧,且已年老,但其精神依然年轻,与山中环境相得益彰。
“古拓空馀瘗鹤铭,新诗偶寄呼鸾道”两句,通过“鹤铭”的遗迹和“呼鸾道”的新诗,展现了山中既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又充满了现代的生机。鹤铭是古代的一种石刻,这里借以表达山中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呼鸾道”则暗示了诗人对高僧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近闻结屋清溪阴,烟莎不剪莓苔深”描述了高僧在清溪旁建造居所的情景,周围环境的自然与宁静,与高僧的内心世界相呼应。这里的“烟莎不剪莓苔深”更是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环境的原始与野趣。
“有时长啸倚岩石,木叶萧萧风满林”则通过高僧的日常活动,如长啸、倚石,以及风吹过树林的声音,进一步展现了他的自在与超然。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体现了高僧追求的精神境界。
最后,“短衣荷篑无人识,日采松花充午食。藜杖归来及晚钟,前峰月照溪烟碧”四句,详细描绘了高僧的日常生活。他穿着简朴,独自采集松花作为午餐,使用藜杖行走,直到晚钟响起才归家。这不仅展现了高僧生活的简朴与自足,也暗示了他对时间的淡泊态度,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云山居高僧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禅宗思想以及简朴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