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全文

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出处:《蚊蟆
唐 · 白居易
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
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

拼音版原文

jiǎoyánzǎoèryuèwénmashēng

ràoěrhōnghōngshēng

wēizhōngrénchūshènqīng

yǒushòuzènjiǔchuāngwěichéng

wěichéngnàisuǒyàofángméng

yāochóngdàoqiánjǐngrénqíng

注释

巴徼:指巴蜀边疆的地方。
炎毒:炎热和毒气,这里指气候。
蚊蟆:即蚊子。
薨薨声:蚊子飞动时发出的嗡嗡声。
中人:对人的影响。
甚轻:很轻微。
肤受谮:皮肤受到侵害。
疮痏:疮痍,疾病。
无奈何:无法解决或挽回的情况。
防其萌:防止事情发生之初。
么虫:小虫,这里指蚊子。
潜喻:暗含的比喻。
儆人情:警示人们的情感。

翻译

巴蜀边境的炎热来得早,二月间就有了蚊子。
它们叮咬肌肤赶也赶不走,围绕在耳边嗡嗡作响。
这东西虽小看似不起眼,起初对人的影响也不重。
但如果被其长期侵害,就会形成疮痍带来病痛。
疮痍形成后无计可施,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
小小的虫子不值一提,但它隐含着警示人们的情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蚊子在初春时节即已活跃,叮咬人皮肤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蚊蟆的细致观察,借以喻示人世间的小恶与小怨若不加防范,久之将成大患。

诗中“巴徼炎毒早,二月蚊蟆生”两句,直接描写了初春时节天气回暖,蚊子随之而生的景象。接着的“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则形象地展现了蚊子的叮咬行为及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烦扰不断的感觉。

“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如有肤受谮,久则疮痏成。”这几句诗深化了主题,从蚊子叮咬引起的皮肤感染到其后果,再次强调了防范的重要性。

最后,“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么虫何足道,潜喻儆人情。”诗人通过对蚊蟆的描述,告诫人们对于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恶行径,不应轻视,应当在萌芽状态就加以防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力,还寓含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