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出处:《次韵子由所居六咏 其二》
宋 · 苏轼
诗人故多感,花发忆两京。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
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
注释
诗人:指代写诗的人,这里可能指的是具有丰富感情的文人。两京:古代中国的两个都城,这里可能指的是长安和洛阳。
正色:真实的色彩,不虚假的颜色。
虚名:空洞的名声,没有实际价值的声誉。
粲粲:形容菊花明亮的样子。
霜中英:在寒霜中盛开的杰出之花。
萸盘:装有茱萸的盘子,重阳节习俗。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缬蕊:深红色的花蕊。
鲜明:色彩鲜艳,引人注目。
翻译
诗人们总是多愁善感,花开时会想起那两个京城。石榴有它真正的颜色,而玉树却只是徒有虚名。
秋天的菊花灿烂耀眼,如同霜中的佼佼者。
茱萸盘子映照着重阳节,深红的花朵鲜艳夺目。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花发忆两京”一句,表明诗人在春日花开时分外地思念远方的都城。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蕴含着对往昔岁月、文化传统的深情眷恋。这里所谓“两京”,可能指的是唐代的长安和东晋以降的建康,即今天的西安和南京。
接下来的“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一句,通过对比石榴之实与玉树之虚,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真实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那些华而不实、徒具其名的事物的质疑。石榴作为一种果实,以其鲜明的红色和甘甜的滋味,被视为美好之物;而“玉树”则是一种虚构的美丽,比喻那些虽然名称高雅却缺乏实际价值或内容的事物。
随后的“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一句,描绘了秋季菊花在清晨露水和轻霜中依然傲立的景象。“粲粲”形容菊花盛开之状,而“霜中英”则强调了菊花在严寒中的坚韧不拔,成为自然界中难得的美丽。
最后两句“萸盘照重九,缬蕊两鲜明”,通过对萸草和缬蕊(一种香草)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常被忽视却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植物之美的欣赏。萸草在古代文学中往往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而“照重九”可能指的是它在深邃的山谷中依旧能得到阳光的滋润,显示出其生命力极强;缬蕊则以清香和鲜明著称,成为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美好元素。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审美趣味。它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坚韧与真实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