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君不听念君深,被发徉狂自鼓琴
出处:《箕子》
宋 · 王十朋
谏君不听念君深,被发徉狂自鼓琴。
千古共传箕子操,一时难悟狡童心。
千古共传箕子操,一时难悟狡童心。
鉴赏
这首诗《箕子》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描绘箕子的形象与故事,表达了对君主不听忠言、自我放逐的无奈与感慨。
“谏君不听念君深”,开篇点明了箕子面对君主的不采纳谏言,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和痛惜。箕子作为商朝末年的贤臣,多次进谏纣王,却始终未能改变纣王的暴政,这使得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
“被发佯狂自鼓琴”,箕子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选择了退隐山林,以“被发佯狂”的形象示人,同时弹奏着琴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现实的无奈。这种行为既是对纣王暴政的抗议,也是对自己高尚人格的坚守。
“千古共传箕子操”,这句话强调了箕子的琴曲《操》被后世广泛传颂,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体现了箕子音乐才华的卓越,也象征着他高尚品德和精神追求的永恒价值。
“一时难悟狡童心”,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纣王的讽刺与批判。尽管箕子多次进谏,但纣王却难以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这里暗含了对君主昏庸、不听忠言的批评,同时也对箕子的忠诚与智慧给予了高度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箕子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忠臣与昏君之间的冲突与悲剧,以及对高尚人格与道德追求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