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出处:《伊昔 其四》
宋末元初 · 于石
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
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
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
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
注释
伊昔:从前。西湖:杭州西湖。
清阴:清凉的树荫。
九里松:九里长的松树林。
天低:天空低垂。
深雨露:深深的雨露。
风怒:狂风怒号。
蛟龙:比喻风雨中的景象。
林霭:树林中的雾气。
樵径:砍柴人走的小路。
山云:山间的云雾。
寺钟:寺庙的钟声。
何时:何时能。
一行乐:一同游乐。
北高峰:杭州的著名山峰。
翻译
从前在西湖之外,有大片九里长的松林。天空低垂,深沉的雨露滋润着大地,狂风卷起仿佛蛟龙在飞舞。
树林雾气缭绕,连接着樵夫的小路,山间的云雾遮住了寺庙的钟声。
何时能再次欢聚游玩,重游那北高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风景的画面,充满了深远和神秘的意境。开篇“伊昔西湖外,清阴九里松”两句,以“伊昔”表时间,即在某个时候,营造出一种静谧氛围,西湖之外的九里松林在清新的阴霾中显得格外清新。这不仅描绘了景色,也烘托出了诗人心中的宁静与孤独。
接着,“天低深雨露,风怒走蛟龙”两句,天空低垂,雨水浓郁,风起时带有某种愤怒之情,仿佛连蛟龙也被激怒,跃出水面,这强烈的自然景象与前两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变化无常的感受。
“林霭通樵径,山云隔寺钟”两句,则通过树木遮蔽的小路和山云掩映的寺庙钟声,再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林中小路隐约可见,寺庙的钟声也因山云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些都暗示着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外界的疏离。
最后,“何时一行乐,重到北高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重返那片宁静之地的渴望。北高峰在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指代,也象征着精神追求的高度和纯净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对于超然物外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在繁华世界之外的清寂与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