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芙蓉秋亦老,物华凋敝可推论
出处:《百粤吟》
明 · 陈堂
遥从南徼溯中原,玉帛车书统至尊。
东去罗浮红日近,北瞻庾岭紫云屯。
越裳重译周官在,横海楼船漠主恩。
不分芙蓉秋亦老,物华凋敝可推论。
东去罗浮红日近,北瞻庾岭紫云屯。
越裳重译周官在,横海楼船漠主恩。
不分芙蓉秋亦老,物华凋敝可推论。
鉴赏
这首《百粤吟(其二)》由明代诗人陈堂所作,通过对南徼与中原的对比,展现了统一与融合的宏大主题。诗中描绘了从南方边陲向中原进发的景象,以“玉帛车书”象征文化的交流与统一,凸显了“统至尊”的政治理念。
“东去罗浮红日近,北瞻庾岭紫云屯。”这两句运用了自然景观的比喻,罗浮山之日近,象征着南方地区向着中原的靠近;庾岭之云屯,则预示着北方的壮丽与厚重。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巧妙地传达了空间上的延伸与连接,寓意着不同地域间的和谐共处与文化交融。
“越裳重译周官在,横海楼船漠主恩。”这里提到的“越裳重译”,指的是古代通过多重翻译进行的外交活动,象征着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沟通与理解;“周官在”则暗含着对古代文明秩序的尊重与向往。而“横海楼船漠主恩”,则描绘了航海与远征的壮阔场景,体现了对远方文明的敬仰与恩泽的传递,进一步深化了统一与包容的主题。
最后,“不分芙蓉秋亦老,物华凋敝可推论。”这两句以秋天的芙蓉花为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万物的更迭,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兴衰。通过“不分芙蓉秋亦老”这一形象的描绘,诗人引出了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与推论,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万物的循环变化。
整体而言,《百粤吟(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统一与融合的深刻思考,也蕴含了对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的深邃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