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出处:《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宋 · 苏轼
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浪蕊浮花:比喻世间的繁华和虚幻。岁寒人:指经历寒冬考验的人,寓意坚韧或有深度的人。
风波地:比喻充满变故和挑战的环境。
梦幻身:形容人生如梦,虚幻不实。
北牖:北方的窗户,代指家居。
陶令榻:陶渊明式的简朴生活,暗指隐居生活。
庾公尘:庾亮,东晋名士,这里泛指名利场上的纷扰。
东南望:象征对远方或未来的期待。
裹旧巾: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服饰,表示怀念古人或传统。
翻译
浪蕊浮花难以分辨春天,归来后才知哪些是经冬之人。回顾过往,自我嘲笑曾身处波折之地,闭目静观,如梦似幻的人生。
北窗已备好陶渊明的床榻,西风吹过,避开的是庾亮的尘埃。
再摸摸短发,向东南方望去,试着问问现在还有谁佩戴着古人的头巾。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超脱尘世的哲学思考。开篇“浪蕊浮花不辨春”两句,以迷离的景象描绘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归来方识岁寒人”则是诗人回归自我,认识到岁月在人们脸上留下的痕迹,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体悟。接着“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两句,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态度,把个人经历的起伏比喻为一场梦境,自嘲生活中的忙碌和挣扎不过是浮云。
“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两句,通过对古代隐逸陶渊明和庾信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北牖”、“西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超脱的氛围。
最后,“更搔短发东南望,试问今谁裹旧巾”两句,则是诗人在自我安慰中表现出的怀旧之情。通过搔摸短发、眺望远方的动作,诗人似乎在追寻过去的影子,质疑现在是否还有人像他这样怀念过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深刻,意境淡远而蕴含丰富,充分体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豁达人生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