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应牛与女,此夕不悲秋
出处:《七夕立秋戏作古思边》
明 · 邓云霄
一叶飘残暑,蛩声唤晚愁。
征人正南望,大火复西流。
莫以边城月,来窥乞巧楼。
惟应牛与女,此夕不悲秋。
征人正南望,大火复西流。
莫以边城月,来窥乞巧楼。
惟应牛与女,此夕不悲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与立秋时节的景象,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征人的深切关怀与对传统节日的独特感悟。
首句“一叶飘残暑”,以一片落叶象征暑气渐消,预示着季节的更迭。次句“蛩声唤晚愁”,通过蟋蟀的鸣叫渲染出傍晚时分的愁绪,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细微变化,巧妙地引入了情感的铺垫。
接着,“征人正南望”一句,将视角转向边疆的战士,他们正眺望着南方,可能是在思念家乡或是家人。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也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与敬意。
“大火复西流”中的“大火”指的是天文学上的“心宿二”,其位置的变化反映了季节的转换。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后两句“莫以边城月,来窥乞巧楼”,运用对比手法,将边疆的艰苦生活与传统的七夕节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同情。乞巧楼是七夕节中女子祈求心灵手巧的地方,此处用以反衬边疆战士远离家乡、无法享受节日乐趣的现状。
最后,“惟应牛与女,此夕不悲秋”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作为结尾,点明了七夕节的由来,同时也寄托了对边疆战士能在特殊时刻得到一丝慰藉的美好愿望。牛郎织女在这一天得以相会,而边疆战士却不能,这种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边疆战士处境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传统节日独特视角下的思考,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