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然生气申包胥,万古千秋葬忠义
出处:《吊危一》
宋 · 李炳
南乡老人危翁一,岁晏雨晴扶杖出。
惊闻二圣尘再蒙,归阖柴门哭三日。
眼空愁绝声遂止,里人唁翁翁死矣。
凛然生气申包胥,万古千秋葬忠义。
惊闻二圣尘再蒙,归阖柴门哭三日。
眼空愁绝声遂止,里人唁翁翁死矣。
凛然生气申包胥,万古千秋葬忠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危翁:年迈的老人。岁晏:年末。
尘再蒙:国家再度陷入困境。
阖:关闭。
柴门:简陋的木门。
唁:哀悼。
凛然:威严的样子。
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以哭秦庭七日七夜,感动秦国出兵救楚国而闻名。
翻译
有一位来自南方乡村的老者,名叫危翁,年老体弱,雨过天晴时撑着拐杖出门。他忽然听说两位贤君再次蒙尘,悲痛万分,回家后关上柴门,哭了三天。
满心忧愁让他声音哽咽,最后停止了哭泣,邻居们都来吊唁,认为他已经去世。
他的精神像古代申包胥一样令人敬畏,他的忠诚和义举将被万世流传,永载史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炳的作品,名为《吊危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人的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忠义之士的崇敬。
"南乡老人危翁一,岁晏雨晴扶杖出。"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秋末时节,天气转晴时,依靠拐杖缓缓行走的情景,给人一种深秋萧瑟、暮年孤寂的感觉。
"惊闻二圣尘再蒙,归阖柴门哭三日。"
诗人听闻故人的噩耗后,回到家中哭泣了三天,这里的“二圣”通常指的是被尊崇的人物,可能是指某种精神领袖或道德典范。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敬仰之情。
"眼空愁绝声遂止,里人唁翁翁死矣。"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极度悲痛,他的泪水干涸,哀声也渐渐停止,而村中的亲友们则在安慰他,告诉他老人已经去世的事实。
"凛然生气申包胥,万古千秋葬忠义。"
最后两句诗中“申包胥”是指申包胥为人正直不屈的品格,而“万古千秋葬忠义”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故人的忠诚之心能够传诸万世,永远被人们铭记。
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品格的赞扬,展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