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拈花知慧性,降龙驯鸽识慈心
出处:《酬智海上人步元韵四首》
明 · 邓云霄
名山古刹住来深,只履高踪未易寻。
指月拈花知慧性,降龙驯鸽识慈心。
见空有相休传钵,悟到无弦可破琴。
支许玄谈堪坐对,相期挥麈入双林。
指月拈花知慧性,降龙驯鸽识慈心。
见空有相休传钵,悟到无弦可破琴。
支许玄谈堪坐对,相期挥麈入双林。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的《酬智海上人步元韵四首(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名山古刹中的生活与修为,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高僧的智慧、慈悲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首句“名山古刹住来深”,点明了高僧居住的环境——深藏于名山古刹之中,暗示了其修行的静谧与远离尘嚣。接下来,“只履高踪未易寻”一句,以“只履”这一佛教典故,比喻高僧的足迹难以寻觅,既体现了高僧行迹的神秘,也暗示了其修为的高深。
“指月拈花知慧性,降龙驯鸽识慈心”两句,运用了“指月”和“拈花”的禅宗典故,以及“降龙”和“驯鸽”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高僧的智慧与慈悲。其中,“指月”意味着通过直观的指引,让人领悟真理;“拈花”则象征着以微妙的方式传达智慧。而“降龙”与“驯鸽”则分别代表了高僧对世间事物的驾驭与安抚,展现了其慈悲为怀的品质。
“见空有相休传钵,悟到无弦可破琴”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高僧的修为境界。前句“见空有相休传钵”意味着在面对世间万物时,高僧能够洞察其本质,超越表象,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后句“悟到无弦可破琴”则表达了高僧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使面对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也能超越其物质层面,达到心灵的共鸣。
最后,“支许玄谈堪坐对,相期挥麈入双林”两句,引用了古代两位高僧的名字,表达了对高僧智慧与修为的敬仰,并期待与之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佛法,最终达到心灵的契合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生活与修为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思想中智慧、慈悲与超脱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