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飘昼讲,池草伴春吟
出处:《次韵和翰林师学士赠伦上人新居之什》
宋 · 杨亿
一径雨苔深,新居雅称心。
天花飘昼讲,池草伴春吟。
施食山禽下,题门野客寻。
此中堪宴坐,何必在双林。
天花飘昼讲,池草伴春吟。
施食山禽下,题门野客寻。
此中堪宴坐,何必在双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径:一条小路。雨苔:被雨打湿的青苔。
新居:新建的住所。
雅称心:让人感到高雅舒适。
天花:比喻佛经的智慧或诵经声。
昼讲:白天的讲经。
池草:池塘边的草木。
春吟:春天的诗篇。
施食:喂食。
山禽:山中的鸟儿。
题门:题写在门上。
野客:野外的访客。
堪宴坐:足以静心坐下。
何必:何必必要。
双林:双林寺,佛教圣地。
翻译
一条小路被雨打湿,青苔深深,新居让人感到高雅舒适。白天,佛经诵读声如天花般飘落,池塘边的草木仿佛在春天的诗篇中低唱。
喂食引来山鸟,门前时常有野外的访客寻找宁静。
这里就足够静心宴坐,何需非得去双林那样的禅修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而美好的山中生活场景。"一径雨苔深",表明新居位于一条被雨水滋润的小路旁,周围生长着青苔,这里环境清幽,自然景观得以保养。"新居雅称心"则表示诗人对这处新居感到十分满意,因为它符合诗人的审美和追求。
接下来,"天花飘昼讲"中“天花”通常指的是樱桃或其他悬挂的花朵,这里的“飘昼讲”可能是指花瓣随风飘落,或者是在白日里自然展现其美丽。"池草伴春吟"则描绘了泉水边草木与春天和谐共生的景象,"池草"代表着静谧的水面及其周围生长的植物,而“伴春吟”则是对自然界在春季中发出的声音的描述。
下两句"施食山禽下,题门野客寻",诗人在表达他对待鸟类的善举,以及对于外来访客留下的文字记录。这里反映了诗人的慈悲和好客,同时也展示出诗人与自然、与游子的交流。
最后,"此中堪宴坐,何必在双林",诗人表达了对现居环境的满足和喜爱,认为这里是可以长时间享受宁静生活的地方,并且不需要去别处寻找(比如“双林”),暗示诗人已经找到心中的理想之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新居的满意和山中自然美景的欣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以及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