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
出处:《过聊城》
明 · 李贽
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
倭夷两步卒,廊庙几公卿。
不见鲁连子,射书救聊城。
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
倭夷两步卒,廊庙几公卿。
不见鲁连子,射书救聊城。
鉴赏
这首诗《过聊城》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所作,通过对比百夫长与书生、新府与旧国、倭夷与公卿,以及鲁连子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局的深刻思考。
首句“谁道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以反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对比了作为士兵的百夫长与作为文人的书生,暗示了在李贽看来,两者各有其价值与意义,并非简单的高低之分。接着,“渤海新开府,中原尽点兵”描绘了国家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国家的扩张与治理,同时也隐含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倭夷两步卒,廊庙几公卿”一句,将小国的士兵与大国的官员进行对比,暗示了权力与地位的差异,同时也可能暗指对当时社会阶层的不满与批判。最后,“不见鲁连子,射书救聊城”引用了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以其智勇,不求名利,成功说服齐国将领放弃攻城,保全聊城。李贽在此处借鲁仲连的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政治中缺乏真正英雄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引用,展现了李贽对于个人价值、社会角色、权力结构以及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