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
忽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
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
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
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
担锡香炉缁,钓鱼沧浪翁。
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
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
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
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相府:宰相的官府,代指朝廷高官。徵:征召。
墨妙:书法或绘画的高超技巧。
挥毫:用毛笔写字或作画。
始知:才明白。
丹青:指绘画。
造化:大自然的创造能力。
功:成就,效果。
潇湘:潇水和湘江,此处泛指山水美景。
帘间:画帘之中,比喻画中景致。
庐壑:房屋与山谷,代指自然风光。
凤凰池:古代皇宫中的池塘,常用来象征高位。
暗与:秘密地连接。
粉白:形容颜色洁白如粉。
黛青:深青色,形容山色。
天际:天边。
昼日:白天。
恒见:总是能看到。
孤帆:孤独的小船。
岩花:岩石上的花。
飞落:凋谢飘落。
涧草:溪边的草。
春冬:不分春夏秋冬,常青之意。
担锡:僧人携带的行头,锡指锡杖。
香炉缁:指寺庙,缁为黑色僧衣。
钓鱼:此处指隐士生活。
沧浪翁:在沧浪水边的老人,喻隐士。
平津意:向往平淡宁静的心境,平津为古代官职,这里借指仕途。
尘外踪:世外高人的行踪。
富贵心独轻:对富贵看得很轻。
山林兴弥浓:对山林生活的兴趣愈发浓厚。
喧幽:喧嚣与幽静。
趣颇异:情趣大不相同。
出处:出仕与退隐。
苍生:百姓。
未可:不可。
追赤松:追随仙人赤松子,比喻隐逸避世。
翻译
朝廷征召书法妙,笔下生辉显神通。方知画家之笔力,能超越自然造化功。
潇水湘江入画帘,峰峦山谷座中展。
忽觉画中凤凰池,隐秘连通江与海。
白云如粉饰湖面,远峰青黛接天边。
白日亦见皓月明,孤帆似随风轻轻。
岩上花儿不凋零,溪边草绿无冬春。
僧人持锡炉边行,渔翁垂钓在沧浪。
为何身居高位者,心向世外桃源踪?
视富贵如浮云轻,山林之乐更情浓。
闹市幽静情趣异,仕途归隐各不同。
望君心系天下人,莫学仙人追赤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山图的壮丽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作者自身深厚的情感。诗中“相府徵墨妙,挥毫天地穷”一句,指出画家的书法非凡,笔力雄浑,如同能窥视到天地间的奥秘。接下来的“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则强调了绘画艺术的力量,可以与天地并肩。
诗人通过对潇湘湖光、庐壑山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向往。其中“忽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一句,不仅展示了画中景象的神秘感,更透露出诗人心中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则将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接着,“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一句,通过昼夜皆显月亮和孤独帆船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孤寂的感慨。紧接着的“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则在强调自然界超脱时光变化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永恒与静谧生活的向往。
诗中还穿插着生活的点滴,如“担锡香炉缁,钓鱼沧浪翁”,展现了诗人对于平凡生活的珍视和热爱。至于“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心态,以及对超然物外的渴望。
最后,“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等句,则显现了诗人对于荣华富贵的淡泊,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全诗以“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结尾,寄寓了诗人对同道中人的鼓励,希望共同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画家和诗人的艺术才华,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