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
出处:《邀鹅湖过山庄避暑》
明 · 吴俨
小洛桥西碧涧长,濯缨不必问沧浪。
五湖地阔春无瘴,六月山深夜自凉。
池面雨浮菱叶乱,门前风细稻花香。
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
五湖地阔春无瘴,六月山深夜自凉。
池面雨浮菱叶乱,门前风细稻花香。
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避暑山庄景象。首联“小洛桥西碧涧长,濯缨不必问沧浪”以洛桥为引,描绘了碧绿的山涧,仿佛是洗涤心灵的清澈之水,无需再问那古老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直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颔联“五湖地阔春无瘴,六月山深夜自凉”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避暑山庄置于广阔的五湖之中,春日里没有瘴气侵扰,即便是炎炎夏日,夜晚的山林也自有一份清凉,体现了山庄环境的宜人与自然的和谐。
颈联“池面雨浮菱叶乱,门前风细稻花香”则细腻地描绘了山庄内的景致。雨后池塘中菱叶随波起伏,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动态美;门前微风吹过,稻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既展现了自然界的清新与活力,也暗示了丰收的希望。
尾联“高旌暂住柴门里,音信何愁滞一乡”表达了诗人对山庄生活的喜爱与满足,即使暂时远离尘嚣,高举旗帜的小屋也是心灵的归宿。同时,诗人也不担心与外界的联系被阻隔,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连接和信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避暑山庄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在此找到的精神寄托与生活乐趣,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