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出处:《视旱过雨》
宋 · 杨万里
已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
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
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
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旱:干旱。何:为何。
秋雨:秋雨降临。
始:开始。
水声:流水声。
病民:使人民困苦。
岂:难道。
天意:天命。
致:导致。
谁生:是谁造成的。
汤爪:煮熟的鸡爪。
宁须:何必。
剪:剪切。
桑羊:桑羊(古代指羊肉)。
烹:烹饪。
小儒:小儒生。
空自:徒然。
叹:叹息。
凤凰城:比喻繁华或理想的地方。
翻译
久旱盼秋雨,却只有水声响起。百姓困苦难道是天意,导致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
煮熟的鸡爪何必再剪,暂且不急着宰杀桑羊。
小小的儒生只能空自感叹,如今身处这凤凰城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干旱之后又遇到秋雨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抒发了诗人对于百姓疾苦和天道安排的深沉思考。其中“已旱何秋雨,无禾始水声”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旷日持久的干涸后突然降临的秋雨,以及因无收成而闻到的溪流声响。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暗示着农业生产的困境和农民的忧虑。
“病民岂天意,致此定谁生”则是诗人对于百姓疾苦的同情与疑问,似乎在追问这样的自然灾害是否真是天意所为,以及这些苦难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仁心,也映射出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的无奈。
“汤爪宁须剪,桑羊可缓烹”两句,则是对当前困境下的生存之道的描写。这里的“汤爪”指的是用热水浸泡以去毛的方法来处理动物的脚爪,而“桑羊”则可能是指在无禾的情况下,利用桑树叶来喂养羊只。这两句诗表达了在困难时期,人们为了生存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后,“小儒空自叹,得到凤凰城”则是诗人对于自己身处困境却无法为民众做出更大贡献的一种无奈感。这里的“小儒”可能指的是诗人自谦,而“得到凤凰城”则可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或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