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洲道路三千里,沧海戈船十万兵
出处:《送徐子明赴苍梧参军》
明 · 欧大任
跃马都门意气生,飞书骆越旧知名。
炎洲道路三千里,沧海戈船十万兵。
岂为故人誇负弩,祇缘多难请长缨。
伏波门下南征曲,更听袁郎玉笛声。
炎洲道路三千里,沧海戈船十万兵。
岂为故人誇负弩,祇缘多难请长缨。
伏波门下南征曲,更听袁郎玉笛声。
鉴赏
此诗《送徐子明赴苍梧参军》由明代诗人欧大任所作,以豪迈之气描绘了友人远行的壮志与情谊。首句“跃马都门意气生”生动地展现了友人离别时的慷慨激昂,仿佛在都门外策马扬鞭,心中满溢着豪情壮志。接着“飞书骆越旧知名”,则点出友人在南方的名声与过往的经历,暗示其不仅有才学,更有在地方上留下足迹的功绩。
“炎洲道路三千里,沧海戈船十万兵”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友人即将前往之地的遥远与辽阔,以及可能面临的艰难险阻。三千里路途的漫长,与“沧海戈船十万兵”的浩大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示了地理上的遥远,也预示了友人将面对的挑战与困难。
“岂为故人誇负弩,祇缘多难请长缨”两句,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与期待。诗人认为友人并非为了虚名而前往,而是因为国家多难,主动请缨,展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这里“负弩”与“请长缨”都是古代将士出征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友人的英勇与决心。
最后,“伏波门下南征曲,更听袁郎玉笛声”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以伏波将军和袁郎(即袁宏道)的故事,寓意友人此行如同古代英雄般,不仅将面临战场的考验,也将经历心灵的洗礼。同时,这里的“玉笛声”象征着高雅的艺术与美好的情感,预示着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友人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历史典故,既展现了友人远行的壮志与豪情,也蕴含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美好祝愿,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激励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