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眼挥毫不成字,小者如栗大者拳
出处:《沈刑部所藏墨竹歌》
明 · 李东阳
沈郎之貌古不妍,满怀清思如涌泉。
手中墨竹风袅袅,坐我一片潇湘天。
贪愁吟鬓洒霜雪,已觉纱帽随风偏。
人道湘灵解鼓瑟,此中似有泠泠弦。
自言得此意萧索,中夜不敢高堂眠。
问谁作者夏太常,平生翰墨江海传。
雪堂无人老可死,此物价重黄金钱。
近来画竹有数家,世人皆爱我不怜。
我非能画却能看,别有苦思通幽玄。
病眼挥毫不成字,小者如栗大者拳。
西邻奚老发半白,东邻陆郎美少年。
清歌苦调两不厌,为子和我沧浪篇。
手中墨竹风袅袅,坐我一片潇湘天。
贪愁吟鬓洒霜雪,已觉纱帽随风偏。
人道湘灵解鼓瑟,此中似有泠泠弦。
自言得此意萧索,中夜不敢高堂眠。
问谁作者夏太常,平生翰墨江海传。
雪堂无人老可死,此物价重黄金钱。
近来画竹有数家,世人皆爱我不怜。
我非能画却能看,别有苦思通幽玄。
病眼挥毫不成字,小者如栗大者拳。
西邻奚老发半白,东邻陆郎美少年。
清歌苦调两不厌,为子和我沧浪篇。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李东阳的《沈刑部所藏墨竹歌》描绘了一位沈郎,他虽容貌不俗,但内心充满清雅的思绪,如同泉水涌动。他的墨竹画作栩栩如生,仿佛带有一股微风在其中摇曳,让人仿佛置身于潇湘的天地。诗人感叹自己因愁绪吟咏而双鬓斑白,连戴的纱帽也似乎随着心境倾斜。他将墨竹与湘水神女的瑟声相联,暗示画中蕴含着冷峻的弦音。
沈郎深感这幅画的萧索意境,以至于夜晚也不敢在高堂安眠。他赞赏这幅作品出自夏太常之手,这位文人墨客的才情犹如江海般流传。诗人感慨,尽管自己的画技不佳,却能欣赏这幅画的深层含义,那是一种苦思冥想后的玄妙领悟。
诗中提到,虽然近来画竹名家众多,但世人唯独不欣赏他的审美,这让他感到孤独。他以病弱之身,笔触虽无力,却寄托了深深的感慨。邻居中有年迈的奚老和年轻的陆郎,他们对清歌苦调都抱有深深的喜爱,甚至愿意为他和诗,共同品味这份沧浪之水般的深沉情感。整首诗通过沈郎与墨竹的故事,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