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从自能存社稷,不须贤佐得阿衡
出处:《信陵君》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函关西逐虎狼惊,反间频教事不成。
六国安危公子在,三年荒宴大梁倾。
难忘晋鄙犹多客,末斩蒙骜更进兵。
合从自能存社稷,不须贤佐得阿衡。
六国安危公子在,三年荒宴大梁倾。
难忘晋鄙犹多客,末斩蒙骜更进兵。
合从自能存社稷,不须贤佐得阿衡。
鉴赏
这首诗《信陵君(其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历史人物信陵君的故事,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英雄命运的感慨。
首联“函关西逐虎狼惊,反间频教事不成”,开篇即以“函关”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信陵君西行时面对强敌的紧张局势,以及反间计屡次未能奏效的情景,暗示了信陵君面临的艰难挑战和复杂形势。
颔联“六国安危公子在,三年荒宴大梁倾”,进一步揭示了信陵君在六国之间的微妙地位及其对国家安危的影响。三年的荒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局势的动荡,大梁的倾覆则预示着国家的衰败,凸显了信陵君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角色与责任。
颈联“难忘晋鄙犹多客,末斩蒙骜更进兵”,通过晋鄙与蒙骜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信陵君智谋与决断的赞赏。晋鄙虽多宾客,却未见其功;而信陵君果断斩杀蒙骜,展现了其果敢行动力。这一联也暗含了对信陵君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出正确决策的思考。
尾联“合从自能存社稷,不须贤佐得阿衡”,总结了信陵君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这里的“合从”指的是联合策略,“社稷”代表国家与民众,“阿衡”则是古代官职名,比喻掌握国家大权。这一联强调了信陵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能够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无需借助外力或贤佐就能达到目的,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信陵君历史故事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英雄气概和智慧,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之间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