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流万里昆仑下,急峡千峰日夜摧
出处:《送王比部之吕梁》
明 · 宗臣
南望黄河亦壮哉,吕梁之水如奔雷。
飞流万里昆仑下,急峡千峰日夜摧。
汉署君为沧水使,徐方人识济川才。
登临莫作观涛赋,恐有鱼龙处处哀。
飞流万里昆仑下,急峡千峰日夜摧。
汉署君为沧水使,徐方人识济川才。
登临莫作观涛赋,恐有鱼龙处处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吕梁山水的壮丽与险峻,诗人以黄河的壮阔和吕梁山的奔腾水流起笔,将自然景观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南望黄河亦壮哉,吕梁之水如奔雷",开篇即以豪迈之气渲染出黄河与吕梁山的雄伟景象,仿佛能听到水声轰鸣,如同雷声滚滚。
接着,诗人通过“飞流万里昆仑下,急峡千峰日夜摧”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水流的壮观与力量,仿佛是万里的水流从昆仑山下奔腾而下,穿越急峡,冲击着千峰,昼夜不息。这种对自然力的赞美,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力量的深刻感悟。
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友人的送别,以“汉署君为沧水使,徐方人识济川才”两句,既是对友人身份的肯定,也是对其才能的赞誉。这里巧妙地将友人的身份与所去之地的水神联系起来,暗示友人此行将大展才华,犹如治理大河的能手。
最后,“登临莫作观涛赋,恐有鱼龙处处哀”两句,诗人劝告友人在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观时,不应仅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应怀有更深的情感与思考。这里的“鱼龙”,可能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灵,也可能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万物,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及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壮美自然的赞叹,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生命力量与自然和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