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梦金人,亦祇付蘧蘧
出处:《佛入中国》
清 · 张洵佳
明帝梦金人,顶上飞白光。
因遣蔡愔辈,求佛至西方。
佛以一胡神,入梦感帝王。
世言佛有灵,或即此滥觞。
其实佛无知,道法亦平常。
佞佛者太愚,辟佛者太迂。
纵有生公法,难惑圣人徒。
迹其不二门,与我不一途。
听其自生灭,不必加毁誉。
我若梦金人,亦祇付蘧蘧。
因遣蔡愔辈,求佛至西方。
佛以一胡神,入梦感帝王。
世言佛有灵,或即此滥觞。
其实佛无知,道法亦平常。
佞佛者太愚,辟佛者太迂。
纵有生公法,难惑圣人徒。
迹其不二门,与我不一途。
听其自生灭,不必加毁誉。
我若梦金人,亦祇付蘧蘧。
鉴赏
这首诗《佛入中国》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探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首句“明帝梦金人,顶上飞白光”,描绘了佛教初传时的一个神秘梦境,象征着佛教的神秘与启示。接着,“因遣蔡愔辈,求佛至西方”描述了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印度求佛法的情景,体现了佛教传播的初始阶段。
“佛以一胡神,入梦感帝王”则指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梦中启示了明帝,强调了佛教对人的精神影响。接下来的“世言佛有灵,或即此滥觞”表达了人们对佛教神奇力量的认可,认为佛教的传播由此开始。
“其实佛无知,道法亦平常”提出佛教并非拥有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是基于道德和智慧的教义。接着,“佞佛者太愚,辟佛者太迂”批评了盲目崇拜和极端排斥佛教的态度,主张应理性看待佛教。
“纵有生公法,难惑圣人徒”提到即使有高僧能以法力度化众生,但对于已经觉悟的人来说,这种手段也难以产生影响。最后,“迹其不二门,与我不一途”强调了佛教追求的“不二法门”与个人修行道路的不同,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实践佛教精神。
“听其自生灭,不必加毁誉”建议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佛教,不必过分推崇或贬低,让其自然发展。最后一句“我若梦金人,亦祇付蘧蘧”以假设的梦境结束,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随缘自在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佛教传播与影响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