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耽薄禄居频卜,久识微名世共浮
出处:《答亲友赠别十九首》
明 · 卢龙云
草堂无事只科头,谁遣膏车赋远游。
开径转应怜仲蔚,轻舟难复似王猷。
因耽薄禄居频卜,久识微名世共浮。
明到蓟城春未晚,与谁觞咏散乡愁。
开径转应怜仲蔚,轻舟难复似王猷。
因耽薄禄居频卜,久识微名世共浮。
明到蓟城春未晚,与谁觞咏散乡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卢龙云在草堂中的生活状态和对远方旅行的复杂情感。首句“草堂无事只科头”,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诗人以“科头”(不戴帽子)的形象自画像,暗示着一种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接着,“谁遣膏车赋远游”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被迫或主动踏上远行旅途的无奈与矛盾心情。
“开径转应怜仲蔚,轻舟难复似王猷。”这里引用了古代两位隐士的故事,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处境的无奈。其中,“怜仲蔚”可能暗指诗人对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的敬仰,而“轻舟似王猷”则可能是在感叹自己无法像王羲之(字逸少)那样自由地乘舟游历,享受山水之美。
“因耽薄禄居频卜,久识微名世共浮。”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他因为微薄的官俸而不得不频繁迁徙,同时认识到自己的名声在世间不过是浮云一般,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对物质生活与个人声名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最后,“明到蓟城春未晚,与谁觞咏散乡愁。”诗人预想在春天到达蓟城(今北京一带),希望与友人一同饮酒赋诗,以此来排解心中的乡愁。这不仅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友情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哲思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