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出处:《依韵和孙侔雁荡二首 其二》
宋 · 梅尧臣
雁荡高高路莫通,衔芦秋翼入云峰。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
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
注释
雁荡:雁荡山。莫通:难以通行。
衔芦:口衔芦苇。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水阔:水流宽广。
踪:足迹。
千仞:极高。
敛闪:收敛而闪烁。
万工:无数工匠。
轻浓:轻描淡写。
葛巾:葛布头巾。
蜡屐:蜡制木屐。
复重:重重叠叠。
翻译
雁荡山高峻难行,秋天的大雁口衔芦苇飞入云峰之中。山巅之上,水流宽广,大雁的身影难以看见;而在岩石下方,沙滩上却留下了它们的足迹。
千丈高的石柱直插云霄,显得多么收敛而闪烁;无数工匠挥毫泼墨,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即使身着葛布头巾,脚踏蜡制木屐,我也无法亲身经历这美景,只能空自羡慕那青翠山色的重重叠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孙侔雁荡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雁荡山的雄奇景象,展现了雁荡山的险峻与神秘。首句“雁荡高高路莫通”,写出了山路崎岖,难以攀登,暗示了雁荡山的偏远与人迹罕至。次句“衔芦秋翼入云峰”,通过大雁的形象,描绘它们在秋日里翱翔于云雾缭绕的山峰之间,富有动态感。
“山头水阔不见影,岩下沙平时有踪”两句,进一步描绘雁荡山的深邃与辽阔,大雁的身影在山顶上消失无踪,而它们的足迹却在山岩下的沙滩上留下印记,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空间的层次感。
“千仞柱天何敛闪,万工挥笔漫轻浓”运用夸张手法,形容雁荡山峰直插云霄,如同千仞之柱,气象万千。诗人以“万工挥笔”比喻山势的陡峭和壮丽,形象生动。最后两句“葛巾蜡屐未能著,空羡青苍重复重”,诗人感慨自己未能亲身登临,只能空自羡慕那重重叠叠、青翠苍茫的山色。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雁荡山的自然之美,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的向往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