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全文

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

宋 · 杨万里
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
脩名如揭月,馀事亦凌烟。
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
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

注释

眼底:视线所及之处。
群子:许多人。
毫端:笔尖。
百川:众多河流。
脩名:显赫的名声。
揭月:像月亮一样高挂。
馀事:闲暇之事。
凌烟:流传后世。
剩欲:只想。
携藤去:带着藤杖离去。
相从:相伴。
听雨眠:在雨声中入睡。
恐:担心。
霄汉:天空。
泉石:山泉和石头。
罢潺湲:停止流水声。

翻译

眼中没有众多的人,笔尖流淌着千山万水。
显赫的名声如同明月高悬,闲暇之事也足以流传后世。
只想带着藤杖离去,与你相伴,在雨声中入眠。
担心你们会飞升至天际,山泉石流的声音就会停止。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和罗巨济山居十咏(其十)》。杨万里字景山,以诗闻名,其诗风格清新自然,与同朝的陆游、范成大并称“陆柳杨范”。

首句“眼底无群子”,意指诗人在宁静的山中,心如止水,没有世俗杂念。这里的“群子”通常指的是众多的人或事物,但在此处被用来比喻心中的烦恼与纷扰。

接着,“毫端有百川”,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丰富和深邃,犹如一根毛发中蕴含着无数江河。这种比喻手法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广阔,如同大自然一般。

第三句“脩名如揭月”,通过对比来说明诗人修养德行的高洁,宛如夜空中的明月,光明而不可污染。“馀事亦凌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之事的超然态度,如同轻烟般被他所超越。

下一句“剩欲携藤去”,透露出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愿意带着藤椅隐居山中。“相从听雨眠”则是诗人的理想,即在自然界中与知己共度时光,聆听雨声入睡,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归于自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通过对山中溪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担忧。这里的“霄汉”指的是天上星河,用以比喻时间的流逝;“泉石罢潺湲”则形容山中溪水不息的状态,通过这种对比来强调珍惜光阴。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杨万里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宋代山水田园诗风格的一次典型展现。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