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目可无憾,苟生真足怜
出处:《金溪邓处士挽诗》
明 · 李昌祺
永夕少微坠,伊人亦长捐。
萧条薤露歌,祖行出荒阡。
遗骸寄空木,逝魄归穷泉。
有生谅必死,自古莫不然。
矧兹得高寿,况乃归其全。
瞑目可无憾,苟生真足怜。
鄙哉学仙子,服食希遐年。
萧条薤露歌,祖行出荒阡。
遗骸寄空木,逝魄归穷泉。
有生谅必死,自古莫不然。
矧兹得高寿,况乃归其全。
瞑目可无憾,苟生真足怜。
鄙哉学仙子,服食希遐年。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朝李昌祺为邓处士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哀悼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永夕少微坠”描绘了夜晚星辰暗淡的景象,象征着邓处士的生命逐渐消逝。接着,“伊人亦长捐”表达了对邓处士离世的悲痛,"捐"字传达了无法挽回的失落感。
“萧条薤露歌,祖行出荒阡”运用了古代葬礼的典故,以凄凉的《薤露》之歌和出葬场景,渲染出哀伤的氛围。"遗骸寄空木,逝魄归穷泉"进一步强调了邓处士的遗体将被安葬在荒郊野外,暗示其身后寂寞。
诗人接着指出,生死本是自然规律,“有生谅必死,自古莫不然”,表达对生死的普遍认识。然而,邓处士能享高寿且全尸而终,实属难得,因此“矧兹得高寿,况乃归其全”流露出一丝欣慰。然而,即便如此,诗人仍认为“瞑目可无憾,苟生真足怜”,邓处士可以毫无遗憾地离开,但活着的人却不禁让人同情。
最后,诗人批评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仙子之学,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珍惜生命,而非追求虚无的长生。“鄙哉学仙子,服食希遐年”表达了对这种追求的贬斥,认为邓处士的人生选择更为可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邓处士的哀思,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