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橹及今霜月静,幕乌啼罢夜漫漫
出处:《夜宿蓟门》
清 · 李锴
蓟门古道接乌丸,兵气萧森切骨寒。
函谷实防秦障急,方城却蔽楚天宽。
鸳鸯万骑雄关阵,山海孤军大将坛。
楼橹及今霜月静,幕乌啼罢夜漫漫。
函谷实防秦障急,方城却蔽楚天宽。
鸳鸯万骑雄关阵,山海孤军大将坛。
楼橹及今霜月静,幕乌啼罢夜漫漫。
鉴赏
这首《夜宿蓟门》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厚重感。诗中以蓟门古道为起点,展开了一幅宏大的边疆画卷。
首联“蓟门古道接乌丸,兵气萧森切骨寒”,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氛围,古道连接着乌丸之地,兵气弥漫,冷冽刺骨,营造出一种肃杀而深沉的边塞景象。
颔联“函谷实防秦障急,方城却蔽楚天宽”,通过对比函谷关与方城的防御作用,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与战略意义,函谷关紧要,秦地屏障急迫;方城则广阔,楚天显得更为辽阔。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含了对历史格局的思考。
颈联“鸳鸯万骑雄关阵,山海孤军大将坛”,进一步描绘了边塞战场的壮观场面。万骑如鸳鸯般排列在雄关之上,气势磅礴;山海之间,孤军奋战,大将立坛指挥,既有英勇的豪情,也有孤独的悲壮。
尾联“楼橹及今霜月静,幕乌啼罢夜漫漫”,收束全诗,以静谧的夜晚作为背景,楼橹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乌鸦的啼叫也渐渐平息,夜色深沉,时间仿佛凝固。这一联不仅渲染了夜晚的寂静之美,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不易与战争的残酷。
整体而言,《夜宿蓟门》通过对边塞风光、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