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全文

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

出处:《悼四明杜醇
宋 · 王安石
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
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
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
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
天涯一杯饭,夙昔相逢喜。
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泚。
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
日月未渠央,如何弃予死。
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
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

拼音版原文

shēngshíxiàoyǒuchēngxiāng

yǐnyuēwàiqiúgēngsāngyǒuzhàngtúnyúntǒngdiàofáng

suìshíjiǔguīgānzhǐ

tiānbēifànfēngxiāngféng

tánshīshūpiānyǒngyòuqīng

dōuchéngwènyuèānfǒuchángzàiěr

yuèwèiyāng

fēngjiǔdiāolínghǎoxuéshǎowèi

bēizāimíngshānshìjīn

注释

杜生:杜甫的化名。
孝友:孝顺和友善。
乡里:乡亲邻里。
隐约:淡泊。
耕桑:耕田养蚕。
妻子:家人。
藜杖:藜草做的拐杖。
筠筒:竹筒。
鲂鲤:鲂鱼和鲤鱼。
岁时:节日。
甘旨:美味的食物。
相逢:相遇。
谈辞:言谈。
诗书:诗经和书卷。
清泚:清新。
越客:越地的客人。
安否:是否安好。
日月:时光。
渠央:尽头。
弃予死:舍弃生命。
古风:古代风气。
凋零:衰落。
好学:喜好学习。
四明山:地名,代指人才。
此士:这种士人。
已矣:不再多见。

翻译

杜生年过四十,乡里人都称赞他的孝顺和友善。
他淡泊名利,自给自足,有耕田养家的小日子。
拿着藜杖放牧鸡猪,用竹筒钓鱼捕获鲜美鱼儿。
逢年过节买酒回家,生活虽简朴但不乏滋味。
即使远在他乡,一杯饭也能带来久违的喜悦。
他的言谈充满诗书气息,文章清新脱俗。
在京城的人常常询问我这位越地的客人,是否安好。
时光尚早,为何要舍弃我而离去。
古代的风气已经衰落,好学的人越来越少为自己。
可悲啊,四明山的才子,这样的士人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名为《悼四明杜醇》。诗中通过对杜姓前辈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于古风浸润、学问传承和个人理想实现的一种深切情感。

首句“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描绘了杜氏后裔在当地以孝顺和友爱而闻名的形象。接着,“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表明他们生活平淡,不追求外界的虚名,安于本分之事,如耕种桑麻,家庭和睦。

“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生动地展现了农村的宁静与自然,其中“藜杖”是用来牧养家畜的工具,“筠筒”则是捕鱼用的竹筒。这些细节描写出了一种远离尘嚣、接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表达了即便是在农忙之余,也能享受到季节性饮食带来的乐趣。而“天涯一杯饭,夙昔相逢喜。”则是说在人生的旅途中,与知己共享简单的餐食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诗中的“谈辞足诗书,篇咏又清泚。”显示了对古代学问和文学传统的尊崇与继承。紧接着,“都城问越客,安否常在耳。”则是通过询问远方旅人,表达了对外界消息的关心。

“日月未渠央,如何弃予死。”此句流露出一种对生命有限、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面对死亡的无奈与不甘心。最后,“古风久凋零,好学少为己。”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日渐消亡和个人理想难以实现的忧虑。

“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诗尾两句则是对已经逝去的时代与人物的一种怀念之情,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价值、个人生命意义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