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出处:《饮酒二十首并序 其十八》
魏晋 · 陶潜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注释
时:常常。赖:依赖,依靠。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带着酒。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
《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觞:饮酒。
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
塞,充实,充满。
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失:过失,失误。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畴昔:往昔,过去。
翻译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名为《饮酒二十首·其十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赞美,以及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心境。
首句“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直接描绘出诗人的酒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矛盾。这里,“子云”是诗人自指,表明自己热爱饮酒,但又因为家贫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接着“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显示了诗人在遇到困扰和迷茫时,会依赖那些乐善好施、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这里,“载醪”即是指朋友带酒来,通过饮酒来消除烦恼。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赠酒的感激之情,以及在饮酒中得到的满足和快乐。这里,“觞”是一种古代的酒器,“是咨”即是说无论何时,诗人的心胸都能被这样的友谊所填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沉默寡言,但内心却充满着对国家的关切和深思。这里,“伐国”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深刻的思考。
最后两句“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则是在赞美那些能够理解人心、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他们即使在沉默中,也从不缺乏明智和远见。这里,“仁者”指的是有德之人,而“显默”则是指既能表现出明智,又能保持适当的沉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饮酒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