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传白雪辞师旷,听入高山让子期
出处:《咏耳目齿三首次顾东桥韵》
明 · 黄佐
何事生毫忽在兹,逢人多笑却成痴。
歌传白雪辞师旷,听入高山让子期。
日暖不闻莺睍睆,风鸣惟觉叶低垂。
而今我幸聪犹在,国事边声总要知。
歌传白雪辞师旷,听入高山让子期。
日暖不闻莺睍睆,风鸣惟觉叶低垂。
而今我幸聪犹在,国事边声总要知。
鉴赏
这首诗以“咏耳目齿”为题,通过描述对耳、目、齿三种感官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联“何事生毫忽在兹,逢人多笑却成痴”,诗人自问为何会如此敏感,以至于在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被他人误解为痴愚。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我感知的独特认知,以及在社会中可能遭遇的不理解或误解。
颔联“歌传白雪辞师旷,听入高山让子期”,运用了典故,将自己比作古代音乐家师旷和伯牙子期的故事中的角色。师旷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乐师,伯牙是传说中的琴师,子期则是他的知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渴望找到心灵相通的朋友的愿望。
颈联“日暖不闻莺睍睆,风鸣惟觉叶低垂”,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通过对比日间温暖与夜晚寂静,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同时,通过“不闻”与“惟觉”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对外界细微变化的感知。
尾联“而今我幸聪犹在,国事边声总要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听力保持的庆幸,并且流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不仅体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我感知、艺术追求、自然观察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情感丰富、意蕴深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