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
出处:《题春山积雨图》
明 · 徐熥
元章不作房山死,谁写云山缣素里。
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
浓云朦?树无根,涧水奔流野色昏。
竟日风霾浑失昼,行人何处辨孤村。
画图如此虽堪惜,莫贮囊中珍十袭。
只恐时时风雨来,生绡一幅淋漓湿。
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
浓云朦?树无根,涧水奔流野色昏。
竟日风霾浑失昼,行人何处辨孤村。
画图如此虽堪惜,莫贮囊中珍十袭。
只恐时时风雨来,生绡一幅淋漓湿。
鉴赏
这首《题春山积雨图》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一幅春山在积雨中的景象,充满了诗意与意境。
诗中开篇“元章不作房山死,谁写云山缣素里”,以一种超脱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赞美。元章,这里可能是指宋代著名画家米芾,房山则指其名作《房山集》,诗人借以表达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渴望。接下来,“耳畔如闻滴沥声,眼中似见岚烟起”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绵绵、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浓云朦?树无根,涧水奔流野色昏”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浓密的云雾遮蔽了树木的根部,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朦胧而神秘;而奔腾的涧水则为这幅画增添了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接着,“竟日风霾浑失昼,行人何处辨孤村”两句,通过描述连日的风雨使得白昼变得模糊不清,行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辨认远处的村落,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压抑感和孤独感。
最后,“画图如此虽堪惜,莫贮囊中珍十袭。只恐时时风雨来,生绡一幅淋漓湿。”诗人表达了对这幅画作的珍惜之情,同时又担心它会因风雨侵袭而受损。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作品的爱护,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担忧。
综上所述,《题春山积雨图》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成功地将春山在积雨中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对艺术、自然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