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
出处:《挽赵丞相汝愚》
宋 · 赵蕃
吾王不解去三思,石显端能杀望之。
未到浯溪读唐颂,已留衡岳伴湘累。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
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
未到浯溪读唐颂,已留衡岳伴湘累。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
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不解:不懂得,不明白。石显:汉代权臣,此处比喻专权者。
望之:指某位历史人物,具体未详。
浯溪:地名,在湖南,与唐代文化有关。
湘累:湘江边的忠魂,泛指历代忠臣烈士。
焚书祸: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党籍碑:比喻为纪念政治群体而立的纪念碑。
蒺藜:一种带刺的草本植物,象征困难和险阻。
楚些:古代楚地的诗歌体裁,此处指楚辞。
翻译
我们的君主不明白要深思熟虑,石显真的可能加害于望之。还未到达浯溪阅读唐代的颂歌,就已经留在衡山陪伴湘江边的英魂。
生前得以避开焚烧书籍的灾祸,死后又重新刻下党籍碑以示纪念。
遍地都是荆棘,又有谁敢哭泣,只好随意留下楚辞作为哀悼之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悼念丞相赵汝愚的作品。赵汝愚在南宋时期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诗中表达了对赵汝愚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其人品的敬仰。
首句“吾王不解去三思”,批评了君主未能深思熟虑,暗示了赵汝愚的悲剧可能源于君王的决策失误。接着,“石显端能杀望之”引用历史典故,将赵汝愚比作汉代的忠臣石显,暗示他因直言而被陷害,暗示了赵汝愚的命运与古代贤良忠臣相似。
“未到浯溪读唐颂,已留衡岳伴湘累”两句,通过描绘赵汝愚未能如愿在湖南浯溪阅读唐朝的颂歌,却只能留在衡山陪伴湘江中的英魂(湘累,指屈原),表达了他对赵汝愚身后境遇的悲凉感慨。
“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进一步强调赵汝愚生前虽未遭受大规模的文化打压,但死后却被冠以“党籍碑”的冤名,暗示其政治生涯的不幸。
最后,“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以满地的蒺藜比喻世态炎凉,无人敢为赵汝愚哭泣,只能借楚辞的形式寄托哀思,表达了诗人对赵汝愚的深深哀悼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批判。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含蓄,通过对赵汝愚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以及对公正与忠诚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