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请则坚,之子之贤
出处:《送元上人归禾山》
宋 · 吕本中
长嚣而寂,方作而息。
如射破的,初不以力。
子居深山,又处绝顶。
避嚣不作,二事俱屏。
往来临川,道里且千。
一见我喜,如旧交然。
我欲属子,重于发言。
子请则坚,之子之贤。
遍寻诸方,不主先入。
唯是之从,何拘何执。
惟昔善财,我曹之师。
其心广大,谁能间之。
山高海深,德则不孤。
不深不高,培塿潢污。
奚必深山,惟静之守。
求寂念息,以阅永久。
如射破的,初不以力。
子居深山,又处绝顶。
避嚣不作,二事俱屏。
往来临川,道里且千。
一见我喜,如旧交然。
我欲属子,重于发言。
子请则坚,之子之贤。
遍寻诸方,不主先入。
唯是之从,何拘何执。
惟昔善财,我曹之师。
其心广大,谁能间之。
山高海深,德则不孤。
不深不高,培塿潢污。
奚必深山,惟静之守。
求寂念息,以阅永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位名为元上人的僧侣的深情告别,以及对其高尚品德和宁静心灵的赞美。诗人通过描述元上人居住在深山绝顶,远离尘嚣,不为外物所动,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诗中提到的“善财”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善财童子,暗示着元上人与之相似的智慧和慈悲之心。
诗人表达了对元上人独特品质的敬仰,强调了他的品德深厚和心灵广阔,不受外界干扰。同时,也借用了“山高海深,德则不孤”的比喻,说明高尚的品德如同高山大海,不会孤单,能够吸引同样高尚的人。接着,诗人通过“不深不高,培塿潢污”的对比,强调了真正的伟大并不在于表面的高大,而在于内在的深度和纯净。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元上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将超越时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智慧。整首诗充满了对元上人品格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