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见小姑,珠翠无颜色
出处:《大姑谣》
元末明初 · 郑洪
大姑嫁将军,小姑未有夫。
小姑两脚泥,大姑满头珠。
前月小姑去,嫁作庄家妇。
钗削爨下荆,衣裁机上布。
大姑嗔小姑,生憎儿女痴。
多少马上郎,偏爱牧羊儿。
八月点军卒,将军五门出。
大姑诧夫婿,上马快如鹘。
昨日边报归,大姑泪如挥。
郎君马上死,无处寄征衣。
连理与枯枝,双飞成戢翅。
都无百夜恩,浪作千岁计。
小姑庄上来,瓦盆双鲤鲐。
上堂拜父母,夫妇恣欢谐。
大姑见小姑,珠翠无颜色。
低头怨怅天,仰天呼不得。
人生百年良所无,白头相送真良图。
东家女郎欲嫁夫,切莫猖狂学大姑。
小姑两脚泥,大姑满头珠。
前月小姑去,嫁作庄家妇。
钗削爨下荆,衣裁机上布。
大姑嗔小姑,生憎儿女痴。
多少马上郎,偏爱牧羊儿。
八月点军卒,将军五门出。
大姑诧夫婿,上马快如鹘。
昨日边报归,大姑泪如挥。
郎君马上死,无处寄征衣。
连理与枯枝,双飞成戢翅。
都无百夜恩,浪作千岁计。
小姑庄上来,瓦盆双鲤鲐。
上堂拜父母,夫妇恣欢谐。
大姑见小姑,珠翠无颜色。
低头怨怅天,仰天呼不得。
人生百年良所无,白头相送真良图。
东家女郎欲嫁夫,切莫猖狂学大姑。
鉴赏
这首《大姑谣》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个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大姑和小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婚姻制度的残酷。诗中通过对比大姑和小姑的生活境遇,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大姑嫁给将军,享受着富贵荣华,头戴满头珠翠,生活富足;而小姑则尚未婚配,脚踏泥土,生活简朴。这种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女性在其中的被动地位。
随着故事的发展,小姑嫁作庄家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了劳作的农妇,失去了原有的装饰,换上了粗布衣裳。大姑对小姑的婚姻表示不满,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婚姻的严格控制和对个人情感的忽视。
当将军出征,大姑为丈夫的英勇感到自豪,而小姑却因丈夫战死沙场,无法寄送衣物,悲痛欲绝。这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女性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无助和痛苦。
最后,小姑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而大姑则因丈夫的离去,内心充满了哀伤。诗的结尾以“人生百年良所无,白头相送真良图”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夫妻相伴终老的美好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