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出处:《晚宿大塘市》
宋 · 李曾伯
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农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
农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仆仆:形容忙碌奔波的样子。征鞍:远行的马鞍。
日向西:太阳向西落。
湘漓:湘江和漓江,两条著名的河流。
农多火种:农民们在田间焚烧作物残余。
春犹烧:春天还在进行这种习俗。
露行:清晨赶路,没有遮蔽。
朝未炊:早晨还未做饭。
燕傍人家:燕子飞过民居。
马行官道:马匹在官道上行走。
曾知:曾经熟悉。
眼前风物:眼前的景致。
纪无尽:无穷无尽。
吟鞭:诗人的马鞭,也指作诗。
几首诗:多少首诗。
翻译
每日奔波的马鞍渐向西行,山水相连,湘漓两江分界。春天农田里仍有焚烧的火种,旅人常常清晨赶路,还没来得及做饭。
燕子飞过寻常人家,还能辨认,马匹走过官道,仿佛熟悉路径。
眼前的景色无穷无尽,只恨吟诗的马鞭不足以记录这一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秋天夕阳西下的景象,情境丰富,语言生动。开篇“仆仆征鞍日向西”直接设置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征战归来的士兵正在准备夜宿,而日头已经向西倾斜。紧接着,“相将山色界湘漓”则描绘出一幅边塞风光,山色的界限与湘漓之地的水色交融,营造了一种边塞的荒凉气氛。
“农多火种春犹烧”,这里“春犹烧”的“犹”字运用得当,表明尽管春天已到,但农户们仍需燃烧火种以取暖或其他用途,这不仅描写了景象,也透露出时序与气候之间的微妙关系。接下来的“客每露行朝未炊”则展示了一位旅人在清晨露水中行走的情形,可能是因为夜晚未能煮食,所以到早晨还未进食,这种生活细节的描绘增添了诗歌的真实感。
“燕傍人家犹细认”中的“燕傍”指的是燕子在屋檐下飞舞,行者仍在细细辨识着这些平凡而亲切的景象。紧接着,“马行官道似曾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条道路的熟悉感,一如旧时所经历。
最后,“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诗人在面对眼前的无限风光中,仍不忘吟咏诗句,以此记录下这一切。这里“剩费”一词意味着诗人的情感与创作的投入,而“吟鞭”则是古代行吟诗文时所用的一种工具,一边走路一边轻击鞭子以助记忆或节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旅途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以及他在面对美好风光时不可遏制的诗歌创作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