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花砖渍古苔,碧云何意下嵩台
出处:《为严藕渔宫允题绿端砚五首》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似是花砖渍古苔,碧云何意下嵩台。
曹家旧瓦誇铜雀,飞作鸳鸯入梦来。
曹家旧瓦誇铜雀,飞作鸳鸯入梦来。
鉴赏
这首诗以绿端砚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梦幻般的意境。
首句“似是花砖渍古苔”,以“花砖”象征砚石,通过“渍古苔”的描绘,既展现了砚石表面的古老与沧桑,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这里的“渍”字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表现了古苔在砚石上的痕迹,也隐喻了岁月的痕迹,给人以时间流转、物是人非之感。
第二句“碧云何意下嵩台”,以“碧云”比喻砚石的颜色,用“下嵩台”这一动作,赋予碧云以动态,仿佛碧云有意地从高处降落至砚石之上,形成了一种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得原本静止的砚石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接下来,“曹家旧瓦夸铜雀”一句,巧妙地将历史典故融入其中。这里借用了曹操建造铜雀台的故事,通过“旧瓦”与“铜雀”这两个关键词,既指出了砚石的材质,又暗含了对历史名胜的追忆。同时,“夸”字的使用,增添了诗作的趣味性,仿佛在说铜雀台的辉煌曾经被人们夸赞不已,如今却化作了砚石上的一抹绿意,与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一句“飞作鸳鸯入梦来”,以“鸳鸯”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飞作鸳鸯”不仅描绘了砚石上图案的美丽,更寄托了诗人对和谐、美好的生活愿景。同时,“入梦来”三字,将现实与梦境相连,使得整个画面更加虚实结合,富有诗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绿端砚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营造出了一幅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充满浪漫想象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