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出处:《得李殿丞端州砚》
宋 · 梅尧臣
鲛龙所窟处,其石美且坚。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
持归向都邑,争乞如瓦砖。
岂识万里险,谬窃好事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窟:洞穴,这里指鲛龙的居所。蛮匠:指非中原地区的工匠。
斲:雕刻。
汉官:汉代的官员。
瓦砖:比喻寻常物品,与砚台形成对比。
万里险:形容路途遥远且艰险。
谬窃:错误地认为是珍贵的。
翻译
鲛龙居住的地方,那里的石头既美丽又坚硬。当地的工匠把它雕琢成砚台,汉朝官员们却要高价购买。
他们把砚台带回到都市,竞相索求,如同对待瓦片和砖头。
他们哪里知道这背后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艰难,只是误传为佳品罢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得李殿丞端州砚》,主要描绘了端砚的珍贵和流传过程。首句“鲛龙所窟处”以神话传说中的鲛人居所比喻端砚的产地,暗示其非凡质地。次句“其石美且坚”直接赞美砚石的精美与坚硬,显示出其制作价值。接下来,“蛮匠斲为砚,汉官求费钱”描述了即使工艺粗糙,这种砚台仍因其稀有而被官府高价追求。
诗人进一步指出,砚台被带往都邑后,“争乞如瓦砖”,人们竞相索求,将其视作寻常瓦砖般易得,反映出社会上对端砚的追捧。然而,“岂识万里险”一句揭示了砚台背后长途运输的艰辛不易,而“谬窃好事传”则表达了对这种过度追捧现象的微妙批评,认为人们对端砚的价值认识有误,只是盲目跟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端砚的制作、流传和人们对其的追捧,寓言性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气,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品独特见解的审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