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骈首八百七十人,焉能活我贤太常全文

骈首八百七十人,焉能活我贤太常

出处:《台州八忠祠歌
清 · 戚学标
忠义不易得,得之况一乡。
伟哉革除年,八公先后慨以慷,梓里千载生辉光。
王修撰,广德亡。
郑行人,东平戕。
萧县不受胁,力战殉封疆。
京师既陷徐卢执,同日又杀两侍郎。
但见周公,不见成王。
掷笔痛哭,大呼高皇。
秦法未闻诛十族,得祸之惨无如缑城方。
骈首八百七十人,焉能活我贤太常
叶公指斥亦遭戮,至今史笔犹煌煌。
旧闻祠中列林郑,号为十烈同享尝。
不知何时去徐叶,毋乃讨论未之详。
我读《逊国忠臣记》,内有刑部司务郎。
自号塞翁亦台士,夔庆万里从奔藏。
石楼顾老变名姓,扣角高歌《饭牛行》。
春坊遭劓事非实,要亦节概殊寻常。
八忠十烈未足尽,俎豆增祀宜一堂。
吁嗟乎,金川门启迎燕王,景隆之罪万死奚足偿。
洪武养士三十载,可无义士扶伦纲。
君不见,赤城郡中忠烈气,蒸作彤云万丈芒。

鉴赏

这首清代戚学标的《台州八忠祠歌》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历史上台州八位忠臣的事迹赞扬,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高敬仰和对历史公正的呼唤。诗中提到的“忠义不易得”、“伟哉革除年”等句,强调了忠诚与正义的珍贵,以及在动荡年代中这些人物的英勇行为。诗人列举了八位忠臣的事迹,如王修撰、郑行人等,他们或抵抗外敌,或坚守职守,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诗中提到的“掷笔痛哭”、“秦法未闻诛十族”等情节,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深深感慨,尤其是对缑城事件中大批无辜受难者的同情。诗人还提到了叶公、塞翁等其他忠臣的事迹,他们的英勇行为被后人铭记,祠庙中供奉,成为“十烈同享尝”的典范。

最后,诗人借台州八忠祠之事,呼吁世人不应忘记历史中的忠义之士,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维护了社会伦理和国家纲常。诗人以金川门事件和洪武养士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培养和表彰忠义之士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明朝统治者未能充分奖掖忠良的批评。

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凝练,通过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台州八忠祠所代表的忠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