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如玄英,隐居名能诗
出处:《拜严方范祠》
宋 · 赵蕃
东都重风节,先生实启之。
有士盖如此,不拯家国危。
乃知大厦倾,未易一木支。
我读党锢传,涕流每交颐。
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
俯诵宛陵句,仰观文正碑。
禹稷与颜回,千载同其师。
数公固天人,可望不可追。
但愿如玄英,隐居名能诗。
有士盖如此,不拯家国危。
乃知大厦倾,未易一木支。
我读党锢传,涕流每交颐。
往来桐江船,必拜严子祠。
俯诵宛陵句,仰观文正碑。
禹稷与颜回,千载同其师。
数公固天人,可望不可追。
但愿如玄英,隐居名能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东都:古代洛阳的别称。风节:道德风尚,气节。
启之:开启,引领。
士:读书人,士大夫。
拯:拯救。
大厦倾:比喻国家或社会面临崩溃。
一木支:一根木头支撑。
党锢传:指《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东汉时期的政治迫害。
涕流:流泪。
严子祠:纪念严光(严子陵)的祠堂,严光曾拒绝官位,隐居钓鱼。
宛陵:古代宣州的别称,这里指宛陵先生杜牧。
文正碑:指范仲淹的文正墓碑。
禹稷:大禹和后稷,古代的圣君。
颜回: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天人:指具有超凡品质的人,如同神仙。
玄英:可能指隐士或诗人,具体人物未知。
隐居:退隐山林,不问世事。
翻译
东都重视道德风尚,先生确实引领了风气。有这样的士人,却不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这才明白,大厦将倾,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撑的。
阅读关于党锢之祸的历史,我常常泪流满面。
乘船经过桐江,必定去拜祭严子陵的祠堂。
低头吟诵宛陵的诗句,抬头瞻仰文正公的碑铭。
大禹、稷和颜回,千百年来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典范。
这些先贤们,既是人也是神,只能仰望而无法企及。
只愿我能像玄英一样,隐居山林,名声在外又能作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拜严方范祠》,表达了对东都重视道德风尚的敬意,尤其是对某位先生开启风气的赞赏。诗人感叹像这样有德行的人未能挽救国家危机,暗示大厦将倾的困境难以单靠个人支撑。他读到关于党锢的历史时,深感悲痛,对严子祠和宛陵、文正等贤人的遗迹表示崇敬,视他们为千年敬仰的师表。诗人感慨这些伟大的人物虽超凡入圣,却已无法追赶,只能期望自己如玄英那样,虽隐居但仍能以诗才闻名。整首诗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自我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