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漠烧荒汉使还,秋风先到贺兰山
出处:《西塞曲》
明 · 欧大任
绝漠烧荒汉使还,秋风先到贺兰山。
大宛大马年年入,谁道丸泥闭玉关。
大宛大马年年入,谁道丸泥闭玉关。
鉴赏
这首《西塞曲》是明代诗人欧大任的作品,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历史事件,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壮阔的边疆风貌。
首句“绝漠烧荒汉使还”,开篇即以“绝漠”二字点出边塞之地的辽阔与荒凉,接着“烧荒”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边防军为防止敌情而进行的军事行动,而“汉使还”则暗示了历史上的边疆外交与军事活动,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次句“秋风先到贺兰山”,将自然景观与情感巧妙结合,秋风作为季节的象征,不仅渲染了边塞的萧瑟氛围,也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贺兰山作为背景,既增添了地理的广袤感,也寓意着边疆的险峻与遥远。
第三句“大宛大马年年入”,引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典故,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大马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之一,每年进入中原地区,象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贸易的繁荣。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边疆与外界的联系,也暗含了对历史往昔的怀念与感慨。
最后一句“谁道丸泥闭玉关”,借用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反问,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边防的重要关隘,丸泥(小土块)在这里象征着力量的微小与脆弱。此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边疆安全与稳定的一种忧虑与期待。
整体而言,《西塞曲》通过对边塞景象、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边疆安全、历史变迁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