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公岂计,吾道自怜穷
出处:《哭郑丈四首 其一》
宋 · 叶适
道义秦城重,声名冀马空。
河汾谈圣制,邹鲁振儒风。
有学堪经世,无官可效忠。
浮云公岂计,吾道自怜穷。
河汾谈圣制,邹鲁振儒风。
有学堪经世,无官可效忠。
浮云公岂计,吾道自怜穷。
注释
道义:道德原则。秦城:古代指秦国都城,这里泛指重视道德的地方。
声名:名声。
冀马:冀州的马,比喻虚名。
河汾:黄河和汾水,代指中原地区。
圣制:圣明的制度。
邹鲁:古代鲁国和邹国,儒家文化发源地。
儒风:儒家的学术风气。
经世:治理国家,影响社会。
效忠:忠诚于国家或君主。
浮云:比喻不切实际的荣华富贵。
公:指他人。
怜:同情,此处指自我感慨。
穷:困顿,处境艰难。
翻译
道德在秦城受到高度重视,名声却如冀马般空虚。黄河、汾水边人们谈论着圣明的制度,邹鲁之地则振兴了儒家的风气。
有学问足以影响世间,却没有官职可以尽忠效力。
浮云般的荣华富贵你怎会放在心上,我坚守自己的道义,只感到困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叶适的作品,名为《哭郑丈四首》之第一首。从内容上看,诗人在表达对故去之人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道义、声名和个人学术追求的思考。
"道义秦城重,声名冀马空。" 这两句通过强调道义如同秦城一般坚固,而声名却像冀马一样虚无,诗人表达了对内在修养与外界荣誉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河汾谈圣制,邹鲁振儒风。" 这两句借用地理名胜(河、汾)和历史文化象征(谈论圣人之法,邹、鲁为孔子故乡),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
"有学堪经世,无官可效忠。"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个人处境:即便有学问,但在当时环境中却无从施展其忠诚之心,反映出个人的才华与现实间的矛盾。
最后,"浮云公岂计,吾道自怜穷。" 这两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无奈于世事如同飘渺之云难以捉摸,只能自我哀愍自己的道路孤独且贫困。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于个人价值、学术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