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
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
放鹤临山阁,降龙步石桥。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
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泉响:泉水流淌的声音。竹潇潇:竹叶随风摇曳的声音。
潜公:指隐居的高僧或贤者。
偈:佛教中诵读的偈文。
清净雨花朝:形容雨后清晨的洁净景象。
放鹤:放养或放飞白鹤,象征高洁。
降龙:象征降服内心的烦恼,佛教用语。
世尘:世俗的尘埃,比喻世俗的纷扰。
劫火:佛教中指毁灭世界的火灾。
苔壁:长满苔藓的墙壁。
风篁:在风中的竹林。
浮生:指短暂而无常的人生。
芭蕉:这里借指生命短暂的事物。
翻译
潺潺泉水伴着竹林的萧瑟声,隐士的居所遥远而宁静。在寂静的夜晚空中回荡着诵经的声音,清早的雨露洒满洁净的花朝。
放飞的白鹤停歇在山阁旁,隐士步履轻盈走过石桥。
世间尘埃徒然堆积,但最终都会被劫火焚烧殆尽。
苔藓覆盖的墙壁难以聚集云雾,风吹过竹林露珠轻易摇落。
浮华的人生本就无所依附,更何况是易凋零的芭蕉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中寺庙生活图景。"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两句,通过泉水与竹林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一个隐逸的自然环境,"潜公"可能指的是寺中的高僧或修行者,他们的住所远离尘嚣,显得宁静而又神秘。
"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虚空"指的是天空或者佛教中的空性概念,而"闻偈夜"则是说在深夜时分,可以听到僧侣们念经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尤为清晰和神圣。"清净雨花朝"则描绘了一场细雨过后的清晨,"雨花"形象美丽,是对雨后世界清新脱俗的一种形容。
"放鹤临山阁,降龙步石桥"两句,则是通过意象来强化寺庙的仙境之感。"放鹤"意味着释放心灵的自由,而"降龙"则是一种神话中的情节,常用以形容高僧或修行者的神通力。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两句,是对现实世界喧嚣与无常的一种反思。"世尘"指的是尘世间的烦恼和束缚,而"劫火"则是佛教中用来比喻灾难或者毁灭的说法,这里可能是在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超脱之愿。
"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两句,则是一种物象与心境的映照。"苔壁"指的是被青苔覆盖的墙壁,而"云难聚"则是说云彩在天空中聚散无常,这可以比喻修行者的内心世界难以凝聚。而"风篁露易摇"则是在形容自然界中的不定性和脆弱性。
最后,"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两句,是诗人对于生命无常与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浮生"指的是飘忽不定的生命,而"无著"则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意味着对世间万物没有执着。而"况乃是芭蕉"则是在用一种平凡的事物来比喻生命的轻盈与无常。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佛教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尘世超脱、心灵自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