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些难成调,忠魂讵可招
出处:《妙高台谒苏文忠公像》
明 · 梁有誉
长公不可作,遗像见丰标。
台接丹丘月,门临沧海潮。
一官空白首,十载为青苗。
玉简芳名纪,瑶编绮思饶。
感时真慕贾,著论每凌晁。
伊昔金莲遇,何年断梗飘。
投珠人共惜,毁璧祸难销。
旧迹嗟夷漫,荒祠更寂寥。
砌閒衰草积,牖暗暮云彯。
哀些难成调,忠魂讵可招。
丹青犹蔼蔼,松桧已萧萧。
渔火连江暗,霜钟振壑遥。
旅怀多感激,行矣寄长谣。
台接丹丘月,门临沧海潮。
一官空白首,十载为青苗。
玉简芳名纪,瑶编绮思饶。
感时真慕贾,著论每凌晁。
伊昔金莲遇,何年断梗飘。
投珠人共惜,毁璧祸难销。
旧迹嗟夷漫,荒祠更寂寥。
砌閒衰草积,牖暗暮云彯。
哀些难成调,忠魂讵可招。
丹青犹蔼蔼,松桧已萧萧。
渔火连江暗,霜钟振壑遥。
旅怀多感激,行矣寄长谣。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梁有誉对宋代文学家苏轼(苏文忠公)的追思之作,通过描绘妙高台上的苏轼雕像,展现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
首句“长公不可作”,表达了对苏轼无法再创作的遗憾,同时也点出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的“遗像见丰标”则通过描绘雕像的形象,展现苏轼的风采与气度。接着,诗人以“台接丹丘月,门临沧海潮”两句,将妙高台置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象征着苏轼作品的深远影响和不朽价值。
“一官空白首,十载为青苗”两句,通过描述苏轼的仕途生涯,尤其是他在青苗法改革中的努力与贡献,展现了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随后,“玉简芳名纪,瑶编绮思饶”赞美了苏轼作品的精美与丰富,强调了他的文学成就。
“感时真慕贾,著论每凌晁”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文学风格与思想的钦佩,认为他的作品不仅情感真挚,而且在理论探讨上超越了许多同时代的学者。接下来的“伊昔金莲遇,何年断梗飘”两句,可能是在比喻苏轼的际遇与命运,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投珠人共惜,毁璧祸难销”两句,表达了对苏轼遭遇政治迫害的同情与惋惜,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真理与正义的坚守。最后,“旧迹嗟夷漫,荒祠更寂寥”两句,感叹苏轼遗迹的消失与祠堂的冷清,进一步强化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苏轼雕像的描绘和对其生平、作品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崇高敬意和深深哀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