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尽向金陵出,虎踞龙蟠为本朝
出处:《浮江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浮玉天门上下标,长江至此一回潮。
青山尽向金陵出,虎踞龙蟠为本朝。
青山尽向金陵出,虎踞龙蟠为本朝。
鉴赏
这首诗《浮江作》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长江沿岸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意。
首句“浮玉天门上下标”,以“浮玉”形容江面波光粼粼,如同浮动的美玉,形象地描绘了江水在阳光下闪耀的景象。“天门”则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天门意象,赋予了江面一种神秘而壮阔的氛围。上下标,暗示了江面的广阔与深远,仿佛天际与大地相连。
次句“长江至此一回潮”,点明了此处江面的特殊之处——潮水在此处回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其气势磅礴,流经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此句通过“一回潮”的描绘,不仅展现了长江的壮美,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之情。
第三句“青山尽向金陵出”,将视线转向了江边的山脉,指出这些山峦似乎都向着金陵(今南京)方向延伸。金陵自古以来便是文化繁荣之地,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因此这里的“金陵”不仅指地理位置,更象征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诗人通过“青山尽向金陵出”的描述,表达了对金陵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向往。
最后一句“虎踞龙蟠为本朝”,运用了“虎踞龙蟠”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金陵城的地理形势,寓意其稳固而雄伟。同时,“为本朝”则进一步强调了金陵作为国家首都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诗人对金陵作为历史与文化中心的认同与自豪感。
综上所述,《浮江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和历史文化的融入,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