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出处:《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宋 · 苏轼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翻译
莱公以前未得志时,孤独地在巴东度过。听说山中的树木,还有他亲手种植的松树留存。
壮丽的江山养育出杰出人物,繁琐的礼节使英雄受困。
他手持木板迎接官员,对尘世权贵低头行礼。
当年的刺史,想必还不认识像他这样的大人物。
注释
莱公:指莱州的某位官员。昔:从前。
未遇:未得志。
寂寞:孤独。
巴东:古代地区名。
闻道:听说。
山中树:山里的树木。
犹馀:仍然有。
手种松:亲手栽种的松树。
江山:壮丽的江山。
豪俊:杰出人物。
礼数:繁琐的礼节。
困:使...受困。
执板:手持木板以示敬意。
官长:官员。
趋尘:低头。
拜下风:向人行礼。
当年:过去。
谁:哪位。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三公:古代朝廷中最高的三个官职。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所作,通过描绘莱公的遗迹和自然景观,抒发了对往昔英雄、豪杰之人及其理想的怀念与赞美。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上人物莱公的向往与遗憾,莱公可能是古代某位英雄或伟人,但诗人无法与其相遇,只能在巴东感受那种孤独和寂寞。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这两句通过莱公亲手植树的形象,展现了莱公崇尚自然、不畏强权的个性,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这两句则描写了大自然孕育英杰,同时社会的礼节往往束缚住这些英雄,使他们不能展现真正的才能。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追求名利地位,不惜低三下四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与莱公那种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相去甚远。
最后一句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则是诗人对于历史记载中的偏颇和不足表示质疑,怀疑是否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像莱公这样的三位伟人。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