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民彝天理久沦斁,闻此肝胆为昭苏。
禽虫微物岂知义,乌性至孝由中孚。
枭獍雏成躯为裂,伯劳雏长肉已刳。
天地生物无不仁,何至善恶相悬殊。
禽中孝子尔乌是,世上逆子彼二雏。
父母爱子恩罔极,子心能似父母无。
人生谁实空桑出,为感物类长嗟吁。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慈乌:一种被认为有孝心的鸟。哑哑:形容孩子们的喧闹声。
甫集:刚刚聚集、丰满。
反哺:小鸟学飞后返回喂养母亲的行为,象征孝顺。
沦斁:败坏、衰落。
昭苏:使……显明、恢复活力。
中孚:出自《周易》,表示诚信和忠诚。
枭獍:比喻凶残的人,常用来指不孝之徒。
刳:挖空。
仁:仁爱。
逆子:不孝之子。
罔极:无穷无尽,形容爱深。
空桑:比喻人生的困惑或迷茫。
嗟吁:叹息、感慨。
抱雏:抱着幼鸟。
翻译
有一种鸟名叫慈乌,孩子们喧闹着争相呼唤。羽毛刚刚丰满就想回报,为了报答父母辛劳养育。
人的天性与自然法则久已败坏,听到这鸟的行为使我内心振奋。
即使是微小的禽鸟也懂得孝道,乌鸦的孝顺源于内心的忠诚。
枭獍长大后会残忍地撕裂同类,而伯劳鸟的雏鸟则被掏空内脏。
天地间万物皆有仁爱,为何善恶差距如此大。
在鸟类中,乌鸦你是孝子典范,世间那些不孝子孙相比之下多么可悲。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边无际,孩子的爱心能否比得上父母呢。
人生何处没有空桑般的疑惑,感叹万物引发无尽感慨。
感叹无法填满时光,老乌鸦抱着雏鸟在夜晚的树上栖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表现了鸟类中慈乌对其父母的孝顺之情。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小事,抒发了对人世间孝道和善恶问题的深刻思考。
“有鸟有鸟名慈乌,群儿哑哑争相呼。” 这两句直接点出主题,慈乌鸟以其孝顺闻名,其雏鸟争着叫唤向父母索食,表现了它们天性中的亲情纽带。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描述了慈乌鸟在羽翼初成时就开始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行为不仅是本能,更体现了一种孝顺之情。
“民彝天理久沦斁,闻此肝胆为昭苏。” 这里诗人感慨万千,认为这种孝道与天理相契合,是可以打动人心的美德。
“禽虫微物岂知义,乌性至孝由中孚。” 即便是小动物,也能懂得孝顺之道,而慈乌鸟更是以其至孝著称,这种品质是从内而外散发的。
接下来的几句:“枭獍雏成躯为裂,伯劳雏长肉已刳。” 描述了其他鸟类雏鸟为了争食,不惜伤害同伴的情形,与慈乌鸟形成鲜明对比。
“天地生物无不仁,何至善恶相悬殊。” 诗人由此感叹天下生灵皆有其善良的一面,为何在人世间却出现了善恶截然不同的现象。
最后几句:“禽中孝子尔乌是,世上逆子彼二雏。父母爱子恩罔极,子心能似父母无。” 强调慈乌鸟是天下最为孝顺的典范,而人类中的不肖子却与之相反。诗人呼吁人们应该像慈乌鸟那样去体现孝道。
“人生谁实空桑出,為感物类长嗟吁。” 这里表达了对人世间缺乏孝顺之风的无奈和忧虑,感到悲哀。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最后一句以慈乌鸟晚年依然抱着幼小雏鸟入睡的情景,作为结束,强化了对孝道的赞美和对人世间不孝现象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慈乌反哺行为的观察,展开了对人类孝顺之情的思考,同时也抒发了对人世间善恶问题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