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为君妇今有年,君家俭德相流传
出处:《近冬至祭肉未给因叙其事》
宋 · 王洋
去年至日犹从俗,今年至日曾无肉。
食无脔䏑情勿伤,祭不毛血贫太酷。
起与妇谋宜早计,我典春衫君剪髻。
但得豚肩略掩豆,敢事三牲共日祭。
妇将捩发犹忸怩,请君凭几听致词。
所闻奉祀贵诚洁,诚果不立丰何为。
自为君妇今有年,君家俭德相流传。
以其所养昔固尔,称所丰俭今宜然。
况闻隆杀古有制,礼贵视时成恺悌。
顺成八蜡乃得通,圣治功成方飨帝。
方今大礼曾未充,仓廪不与昔日同。
无财无田不可祭,子有笾豆那能丰。
且求远去酌行潦,在野不应嫌薄少。
待得故乡兵马空,共买羔羊荐清醥。
食无脔䏑情勿伤,祭不毛血贫太酷。
起与妇谋宜早计,我典春衫君剪髻。
但得豚肩略掩豆,敢事三牲共日祭。
妇将捩发犹忸怩,请君凭几听致词。
所闻奉祀贵诚洁,诚果不立丰何为。
自为君妇今有年,君家俭德相流传。
以其所养昔固尔,称所丰俭今宜然。
况闻隆杀古有制,礼贵视时成恺悌。
顺成八蜡乃得通,圣治功成方飨帝。
方今大礼曾未充,仓廪不与昔日同。
无财无田不可祭,子有笾豆那能丰。
且求远去酌行潦,在野不应嫌薄少。
待得故乡兵马空,共买羔羊荐清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至日:冬至。犹:仍然。
曾:竟然。
脔䏑:肥美的肉。
毛血:活体动物。
典:典当。
髻:女子的发髻。
豚肩:猪肩肉。
忸怩:羞涩、扭捏。
诚洁:真诚和洁净。
俭德:节俭的美德。
隆杀:祭祀的繁简。
八蜡:古代八种祭祀对象。
笾豆:祭祀用的竹器和陶器。
行潦:路边积水。
兵马空:战乱结束,军队撤退。
羔羊:嫩羊,常用于祭祀。
翻译
去年冬至还遵循习俗,今年冬至却无肉可食。吃不到肥美的肉无需悲伤,祭祀不用活物太残酷。
起身与妻子商量早做打算,我典当春衣你剪掉发髻。
只要有猪肩肉足够配豆子,不敢奢求三牲全备的祭品。
妻子扭捏着不愿剪发,请求你坐下听我说话。
听说祭祀重在诚心和洁净,若诚意不足何需丰盛。
作为你的妻子已多年,你家节俭之风代代传。
过去依存的物资如今依旧,应根据现有条件调整丰俭。
况且古代已有祭祀规格,礼仪应随时代变化而和顺。
顺应时节祭祀才能通行,圣明治理成功才献给天帝。
如今的大礼还未完备,仓库的储备不如往昔。
没有财物田地无法祭祀,你我仅有的笾豆怎能丰盛。
暂且去远处找些水边酒,野外简朴不应视为寒酸。
等家乡战乱平息后,我们再买羊美酒共祭祖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平民百姓在过年时的艰难困顿。去年还能按照习俗吃上一顿肉菜,然而今年连肉都买不起了。诗人表达出对这种贫穷生活的无奈和伤感,但也展现出他们即便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传统。
"起与妇谋宜早计,我典春衫君剪髻" 这两句,诗人与妻子商量,尽可能地节省开支,甚至连自己的衣物也要典当。这种生活的艰辛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诗中还提到祭祀之事,尽管家境贫寒,但依然希望能够保持诚敬的心意去进行祭拜。这反映出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以及这种传统行为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渴望,一旦平定战乱,回到家乡,便能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祭祖的习俗。这不仅是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于和平安宁的共同愿景。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宋代普通百姓在困难时期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