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出处:《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明 ·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释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接:接近,直抵。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
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翻译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严寒景象和战争的紧张气氛。"白羽如霜出塞寒",以比喻手法写出了战士们身披白色战袍,在寒冷的边塞环境中行军,暗示了环境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胡烽不断接长安",通过"胡烽"(胡地烽火)象征敌人的侵扰,而"接长安"则暗指烽火直抵京城,表达了战事的严重性和对内地的牵动。
"城头一片西山月",诗人以月光洒满城头的静谧画面,反衬出征人们内心的不平静,他们在马背上凝视着这轮冷月,可能在思念家乡,也可能在思考战争的未来。整首诗通过寥寥数语,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战士们的坚韧,以及他们对家国的深深挂念。李攀龙的这首《塞上曲》语言简洁,情感深沉,具有鲜明的边塞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