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原文
天运驱人人不觉,古道违时时不学。
王相随胫回荆山,昭质依然未经琢。
因思胥靡逢殷宗,精神动悟声气从。
砺舟霖雨到梅蘖,变化气质天同功。
朝歌屠叟无与语,一日投纶见明主。
大车槛槛行周道,轮辐中规箱中矩。
人生天地同一原,自诚为圣明为贤。
地殊世远犹合节,矧此同宇相周旋。
自从浇风散遗直,世不乏材无匠石。
未能登车羽射御,人人自视邮无恤。
出门浪战触与蛮,半生少得须臾间。
不为夷甫辱汝水,即似介甫逋钟山。
古人洒扫先庭户,岂问他人莫余雇。
只忧原头欠渟滀,才见天根便呈露。
人言阴浊胜阳清,阳一阴二分三亭。
谁知阳德本无间,根心枝叶长相亲。
君臣大分虽有止,终不能忘乃天理。
世无我知将自知,不待雷风问诸史。
投沙屈贾占所归,九州博大归何之。
虽云忠愤语伤激,律以洙泗犹津迷。
前村虎啸晚风起,跕鸢酸嘶雁将子。
君恩未报臣忧深,暇把壶头较乡里。
江公劝我姑少安,新诗肉好如璧环。
敢输忧诚谢庆语,仍戒牍史毋抄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通过对自然和历史的沉思,表达了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以及对社会风气和个人修养的见解。诗人以“天运驱人”开篇,暗示命运推动人们前行,但个人应主动学习古道,提升自我。他以“王相随胫回荆山”比喻人才的潜质,即使未经雕琢,也具有内在价值。
诗人接着引用“胥靡逢殷宗”的典故,强调精神觉醒的重要性,通过磨砺如同砺舟般的学问,可以改变气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他对社会现状有所忧虑,指出缺乏像“屠叟”那样的明主,人们普遍缺乏修养和责任感。
在诗中,诗人批评了当时浇薄的风气,感叹缺乏识才的匠石,同时也反思个人未能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他以“不为夷甫辱汝水”表达对污名的不屑,以“介甫逋钟山”暗指逃避责任,呼吁人们回归淳朴,关注内心修养。
最后,诗人倡导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的精神,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应该保持清明,不依赖外在的认可,而是自我反省和提升。整首诗语言凝练,寓言深刻,体现了魏了翁对于教育和道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