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有司言,所见何其大
出处:《闻有司置盗冢者于法,感作》
清 · 郑用锡
生者与死者,阴阳分两界;生或能互仇,死必无相害。
如何发丘壑,攫金肆无赖?乃知厚葬非,斯世何昧昧!或言晏与张,祸出人意外。
有盗掘张坟,漆城多珠贝;既偿其大欲,畚土为掩盖。
继乃掘晏茔,仅一木胎带;群盗一何愤,弃之杂尘?。
此语殊不然,怀宝多自坏。
犀角及象齿,古今同垂诫。
煌煌有司言,所见何其大!
如何发丘壑,攫金肆无赖?乃知厚葬非,斯世何昧昧!或言晏与张,祸出人意外。
有盗掘张坟,漆城多珠贝;既偿其大欲,畚土为掩盖。
继乃掘晏茔,仅一木胎带;群盗一何愤,弃之杂尘?。
此语殊不然,怀宝多自坏。
犀角及象齿,古今同垂诫。
煌煌有司言,所见何其大!
鉴赏
这首清代郑用锡的《闻有司置盗冢者于法,感作》以生死对比,揭示了贪婪与道德沦丧的主题。诗中指出,生者之间的仇恨可能延续至死后,但死亡却消除了这种可能性,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公正。然而,有些人为了敛财,竟不顾死者安宁,如盗贼挖掘张姓人家的坟墓,贪得珠宝,甚至不惜用泥土掩盖罪行。接着,诗人提到盗贼又转而挖掘晏姓的陵墓,但所得甚微,这引发了群盗的不满,最终将财物遗弃。
诗人借此批评了过度厚葬的习俗,认为这反而可能导致财物成为招致祸患的根源。他还引用犀角和象齿的例子,强调财富往往会带来自我毁灭。最后,他赞赏官府对盗掘坟冢者的严惩,认为官员的目光远大,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整首诗寓言深刻,警示世人要珍惜生命,避免贪婪导致的悲剧。